新闻速读爱心超市运营至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由于运作模式单一、缺少流动资金、社会捐赠物资越来越少,以及物价上涨等原因,目前我市的爱心超市很多货品遭遇断货,闲置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2005年10月,慈善爱心超市热闹开业。开业之初,超市服务辖区低保户、困难老人、残疾人、特困外来务工人员及辖区乞讨者,减轻了他们的生活压力。可如今,慈善爱心超市等昆明多家爱心超市摆放“日常用品”的货架长期处于空闲状态。运作模式单一、缺少流动资金、社会捐赠物资越来越少,以及今年物价上涨等原因,导致爱心超市经营艰难。
油米盐等必需品“断粮”
华山西路华山西126号便是慈善爱心超市,超市三排货架几乎没有货品摆放,有三间铺面的超市仅在角落里堆积着一些旧衣物、毛绒玩具和少量棉被,货架上几乎见不到牙膏、锅铲、盐、醋、米、面等生活必需品。
慈善爱心超市每天几乎开放,但近半年来都缺少日常用品。家住华山街道办事处辖区的张大妈,为买低价面条几乎每周都会光顾超市一次,但近半年来都没买到。“听张大妈说,如果所有生活用品都在爱心超市买,一个月能省下20多元。”爱心超市工作人员苏女士说,从今年开始,超市内的生活用品一直很紧缺。
同样,在尚义爱心超市,3间摆放爱心物资的房间内,衣物占了3/4,仅在房间一个角落堆着十几袋大米,油、米、盐等生活必需品仍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与慈善爱心超市相比,尚义爱心超市规模不大,且不是每天营业。该超市只在需要生活物品的困难居民向社区提出申请时,才由工作人员登记并凭贫困证免费领取。跟尚义爱心超市一样,很多由社区自己成立的爱心超市都没有形成一定规模,都是每月定期向辖区困难群体开放。永昌街道办事处永兴路社区的爱心超市生活必需品也出现紧缺的情况,需要困难群众义务为社区做志愿者,社区给他们打分,在爱心超市“开门”时,居民凭借自己积分领取爱心物资。
社会捐赠越来越少
慈善爱心超市工作人员统计,目前超市定向帮助的困难群体在2000人以上,加上流动人口,人数就更多了。“超市成立的5年内,帮助过的困难家庭不少于万人。”工作人员赵女士说,超市成立后受各方关注,外省社区工作人员也曾来取经。但这样一家超市,现在却快办不下去了。
超市管理员介绍,爱心超市开业时多家行政、事业、企业、个体工商户都捐款捐物,超市日子还算宽松。但渐渐地捐助者越来越少,近两年来爱心超市“断粮”现象频繁。“超市开业后从事个体经营的李女士每月都会买大量面条、米、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但一段时间后,她就没来了”。毕竟单靠个人力量始终持续不了多久,还要全社会一起关注,爱心超市才能维持下去。”超市工作人员说。
在慈善爱心超市捐款箱内,经过一年的“积累”捐款仅占箱子的三分之一。超市管理员介绍,两年前爱心捐款箱每年都要开两三次,捐款数也有数千元,可今年捐款数仅有1000元左右。
永兴路社区爱心超市也有同样遭遇。虽然面对群体不多,可社会捐赠也很少,中秋节前一家企业老板因认识社区工作人员,便捐了几箱月饼,除此之外就没有爱心人士的“光顾”。
呼吁市民积极捐赠
吴井爱心超市2004年成立至今,也遇到“货源不足”的困境,但为帮助辖区1000多户困难家庭,大部分采购都靠街道办事处出钱,或者向辖区公共单位募集资金。
吴井街道办事处费书记表示,爱心超市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利用社会力量对低保户和困难家庭进行捐助,对目前爱心超市遇到的问题,他坚信办法总比问题多。“我们可以适当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知道爱心超市概念,也让更多市民形成捐赠的习惯,毕竟仅靠街道办事处、辖区公共单位的力量不能让超市走得更好更远,只有源头丰富了,超市才能在服务时间、范围、覆盖面等方面最大地满足困难群体。”费书记说。
昆明市民政局一位工作人员认为,可以多开展户外活动或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多做宣传,爱心超市一定会走过现在的困境,真正地帮助到困难家庭。 (昆明日报 记者佟薇)
它山之石
上海爱心超市“高价献爱心”
上海爱心超市还采用爱心企业冠名的方式,探索出一条爱心超市非赢利化生存的新模式。2004年,普陀区9家爱心超市开张,按照协议,这些爱心超市都冠上了“月星”的名字。此前,月星集团作为企业捐赠方,同意每年向普陀区慈善分会提供20万元慈善捐款,连续10年,捐款总计200万元,每家冠名爱心超市每年得到2万元。这样,不仅能得到捐赠方的认可,解决超市运行资金不足的问题,带动捐赠者的积极性,还达到了扩大爱心超市影响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