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方杰

 散文诗《水珠与露珠》 散文《话春蚕》 剧本《目连传奇》等

我多次与敬方杰老师闲聊,他流露最多的就是难于舍下对家乡射洪的那份情。我和他从未能面世的电视连续剧《大唐陈子昂》谈到他的新作24集电视连续剧《目连传奇》,从青堤古老的川剧《目连戏》谈到射洪现代孝子包天阳,从国家一级演员、川剧变脸王何洪庆,到青堤在外获得成功的聂采芳的孝行故事,从目连文化研究会到铁马文明.爱心行动团队的孝行文化传播……敬老师认定:射洪就是目连故里,射洪就是目连孝文化的衍生和传承的发源地。

敬方杰,男,1936年出生于四川省射洪县,1960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先后任教于四川屏山中学、南川中学(现重庆市南川中学)、射洪中学,1995年在射洪中学退休。

敬方杰爱好广泛。他特别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曾任南川县语文学会理事长,为当时涪陵地区十个县的高中语文教师上示范课,深受好评。他潜心钻研,先后发表了《怎样写语段》,《废物新说》等教育方面的文章;创作出了散文诗《水珠与露珠》,散文《话春蚕》等文学作品。敬方杰是县市(地区)优秀的篮排球教练和文艺编导。他先后策划和编导了多台校园晚会。其中,大型话剧《心事新了》、《亮眼哥》为专业文艺团体上演,小话剧《该读什么书》、《师生情》,《请君入瓮》(已发表);舞剧《烈火红心》,《养兔场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晨读》、《一代宗师》和大型古典舞《诗酒魂》等剧在校园演出过。

敬方杰新近完成的电视连续剧《目连传奇》是他对中国三大哲学思想——儒、释、道——做了一些探索后利用家乡目连的传说写成的。他希望借此剧宣扬目连孝道,提倡做有理想,有信仰的人,增强自我约束力,构建和谐社会。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今年已77岁高龄敬方杰,一方面从事文艺创作,另方面对多年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高考语文如何备考。近几年,他在重庆,北京和四川的射洪,遂宁,绵阳,宜宾,成都等地开设高考语文专题讲座,早已桃李满蹊。而他做这一切,则是一分报酬未收。


      敬方杰(中)和部分铁马团员合影

在说到铁马文明.爱心行动团队的如何发展时,敬老师对铁马人执着和坚守非常感动,对铁马团队的面临的困难非常理解。他表示愿作为铁马的一员,为铁马公益的发展壮大做些实事和好事。

谈到新近完成的24集电视连续剧本《目连传奇》剧本,敬方杰脸上堆满了笑容:“该剧本能写成,应该感谢央视编剧陈锐和省剧院表演艺术家何洪庆的鼓励和帮助。剧本即将由电影出版社出版,重庆一影视公司对‘剧本’极有兴趣,正策划筹拍。”

 我为什么写:川版"目连传奇"

我的家在四川省射洪县。

射洪,是唐代的梓州,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完整的古城墙和残缺的护城河一直保存到上个世纪六、七年代。“九宫十八庙”,直到五十年代末,虽破败,也还大体尚存。古迹名庙遍布新老县城内外,且有民谣传唱千年:“篼率烟霞圣米糠,十字金华照上方,武南打马回头望,一对鲤鱼大半江。”

远眺青堤目连寺

似乎射洪的每一座山,每一湾水,都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它们像璀璨的群星镶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众星拱月,拱起的自然是一人一神——开辟大唐诗风的陈子昂和宏愿震天地,大孝传古今的目连。

菊恋故土,狐死向丘。我家乡情结很重,一大愿望就是把家乡这“一人一神”写出来。所幸的是,在我七十七岁时,完成了这一心愿:大型古典舞剧《诗酒魂》写的陈子昂,电视连续剧《目连传奇》写的“川版”的目连。

何谓“川版”目连呢?

人成了“圣”,稍有可能就会有地方争说其为该地出生,马克思,目连最典型。目连确有其人,“目连救母”等故事是人们的理想和愿望。我赞成目连出生在四川射洪青堤乡的说法。我写的“目连传奇”故曰“川版”目连

我生长在四川射洪,童年时,常看川剧“目连戏”,听大人讲目连的传说,多次去青堤乡“目连寺”游玩,大人们也经常用“目连救母”的故事教育孩子们要有孝心,行孝道。如此等等对我起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目连的了解和认识也在逐步加深。

青堤目连寺

射洪县境内的青堤渡,原名“绮川渡”,梁元帝时更名为“清平渡”。后至隋灭唐兴,唐王追封目连之母刘氏四娘为“青堤夫人”,从此古镇之名才定为“青堤渡”,并沿用至今。“青堤渡”现在还完整保存着唐代的“刘氏青堤墓”和清朝道光年间的木刻碑及“唐圣僧目连故里”石碑。木碑刻文:“妻江古镇集载青堤昔唐圣僧目连故里,迄今莹墓昭然可考,数百年间迹尤未替……”。“唐圣僧目连故里”石碑,是大清光绪28年巡察所立的石官碑,刻有巡查印。镇西刘氏府弟和刘氏四娘居住的花园寺等遗迹尚在。

我喜欢戏剧,自然会对一千多年来一直活跃在四川,特别是射洪的川剧《搬目连》做一些了解和探索,知道从宋代就兴盛起来的川剧与“目连故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独特之处。历来青堤的庙会就是八月初一的地藏会,开展以目连为中心的讲经说法并搬演目连戏。

青堤目连救母古本

当地相传川剧《搬目连》原作者是南北朝一位女作家。这位女作家就是四川射洪青堤渡的刘氏青堤,戏的内容说的是自己的家史,背景是写梁武帝的兴亡,她提倡孝道,宣扬改恶从善,化愚为贤,信仰佛教。直到解放前夕,川剧“目连戏”在射洪久唱不衰,连台达四十八本。在射洪,特别是在青堤乡,搬演目连戏绝对不能丑化刘氏四娘,否则被民众逐走。如此等等,让我有了想把这里的目连搬上银屏的冲动。

射洪青堤是目连孝道文化的发源地。家乡为保护目连古迹、为弘扬目连孝文化的人和事深深地感动着我。“百善孝为先”,这里的孝子很多,长寿的老人也相对多。我认识的,在这里出生的大艺术家何洪庆,大企业家聂采芳都是大孝子,他们的母亲都在90岁以上,而且还能操持家务做农活。乡里每年都要举办“孝文化节”,县里民间还成立有“目连文化研究会”,自筹资金,定期出版“会刊”。县、市、省多次举行过“目连学术研讨会”。

青堤民居一隅

1993年9月1日至5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四川省文化厅、绵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四川目连戏国际学术研讨会”,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前来参加,国内外学者对青堤的目连产生了极大兴趣,纷纷前去“目连寺”顶礼膜拜。

特别近些年,一群来自射洪和全国各地的热心网友自发组织成立了铁马文明.爱心行动团队,从爱心援助射洪孝子包天阳到敬老院到老年公寓为老人提供志愿者服务,进一步弘扬了目连的大爱精神,把孝行好事做遍传遍射洪城乡。最近,铁马团队的“政府公益.铁马志愿者服务”候选省?“十佳志愿服务项目”……这一切的一切强烈地感动着我,也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我深感青堤乡民众,千多年来实践和弘扬的目连精神是一股强大的正能量,它早已从一己之孝,演绎成了大爱。目连是佛家弟子,但青堤的目连的思想境界早已突破了佛学哲学思想的范畴,包含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一些精华。

把栏临风

在我看来儒、道、佛都是思想界的瑰宝,但都有不足之处。它们都主张和谐,劝人为善,却又各有侧重:儒家研究的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所以多为统治者用以治国;道家侧重研究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现代人深受大自然的“报复”,因而越来越认识到道家思想的重要性;佛家则侧重研究人的自身内心世界的和谐,强调自身修养,“从我做起”。可惜从古到今,他们都有些“文人相轻”,合作少,拆台多。如果他们能取长补短,和谐相处,共兴中华,岂不是国之幸,民族之幸!所以我的剧中塑造的目连(地藏王),虽为佛教中人,但却通读儒家经典,还考中了探花,拜师道家的火龙真人,学成大道,成为三教合一的典型人物。

漂亮的河岸线

目连在青堤乡,射洪这样的典型环境中成长,形成了他的思想和性格。面对“母难”,展现出“母难不除,誓不为官”的决心;面对地狱里的“众难”,发出“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惊天动地的呐喊!

何洪庆回家探母

我希望这部电视剧不仅给大家带去视觉的享受,心灵的震撼,更希望有助于人们思想的升华。

新闻档案:敬方杰24集电视连续剧本《目连传奇》已经完成,不日内将由电影出版社出版,重庆一影视公司对‘剧本’极有兴趣,正策划筹拍。

有孝心行孝道 弘扬孝文化

孝子典范

射洪的孝子包天阳背瘫痪的母亲上中学、上大学,射洪网友自发组织成立了“铁马文明·爱心行动团队”,经常到敬老院、到老年公寓当志愿者……

东汉初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教故事“目连救母”与中国古代“二十四孝”齐名。而今四川遂宁版“目连救母”诞生了——近日,遂宁市射洪籍作家敬方杰,创作出24集川版《目连传奇》电视连续剧本。川版《目连传奇》不日将由电影出版社出版,重庆一影视公司正策划筹拍川版《目连传奇》。

为何要创作遂宁版的“目连救母”?敬方杰解释道,射洪县青堤乡有众多关于“目连救母”的传说和遗迹,目连的原形是青堤人,“保护目连古迹,为弘扬目连孝文化,人人有责!”

访民间 目连老家在青堤

敬方杰今年77岁,从事文学剧本创作多年,先后创作了50多个文学剧本。敬方杰遍访民间,认为中国古代确有目连此人,其原型是射洪青堤乡人傅吉祥。

青堤乡位于射洪涪江边,离县城20多公里。敬方杰介绍,在青堤乡“目连救母”传说的版本是:很久以前,青堤有傅家和刘家两个大户人家。傅家有子名傅相,与刘家之女刘四娘结婚,生子傅吉祥(乳名萝卜)。刘四娘本是与人为善的贤妻良母,后因恶徒引诱忤业行事,由此玉帝动怒,在刘四娘死后将其打入十八层地狱。傅萝卜为救母亲毅然出家修行,法号“目连”。为将母亲救出苦海,目连冒死前往地狱,滚血河、上刀山、下火海……最后把母亲救出苦海,一家人得已团圆。唐太宗感念其大孝,封目连为“圣僧”。有唐代,另只有玄奘被御封为圣僧。

在青堤,有关目连的文物、建筑古迹比比皆是。如目连之母“刘氏青堤”墓、目连寺。“连青堤这个名字的由来,都同目连有关。”敬方杰说,射洪县涪江边有个“绮川渡”,梁元帝时更名为“清平渡”。唐太宗追封目连之母刘四娘为“青堤夫人”,从此古镇之名才定为“青堤渡”,并沿用至今。

倡孝道“目连戏”中觅涵养

还在年少时,敬方杰常看川剧“目连戏”,听大人讲目连的传说,多次去青堤乡“目连寺”游玩。大人们也经常用“目连救母”的故事教育他要有孝心,行孝道。

敬方杰喜欢戏剧,又是射洪人,自然会对川剧《搬目连》进行更深了解和探索。在了解和探索中,敬方杰探寻到更多孝文化的真谛。在敬方杰眼中,射洪自古出孝子,“射洪的孝子包天阳背瘫痪的母亲上中学、上大学,参加工作也带着母亲,射洪网友自发组织成立了‘铁马文明·爱心行动团队’,经常到敬老院、到老年公寓当志愿者……这说明,这些都是弘扬目连孝道文化的体现。”

“射洪青堤是目连孝道文化的发源地、弘扬目连孝文化,作为射洪籍作家更深责无旁贷。”于是,从2012年2月开始,敬方杰开始创作川版《目连传奇》电视连续剧本。今年9月底,该剧本完成。川版《目连传奇》有24集,共20多万字。

一部精彩纷呈的东方神曲(代序)

在人类智力和能力都不发达的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界中日月星辰的运转、对生老病死的生命轮回都感到困惑与无助,因而对主宰人类命运的那种不可琢磨的超自然超社会的力量产生一种难以抗拒的顶礼膜拜之感。从而导致人们以一种虔诚的态度“仰望”这种伟大的力量,对它产生一种信任依托,希望能借助这个无限的终极力量解决自己心灵的恐惧和困惑。于是就根据这种寄托与想象编造出神话故事,实际上,神话就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幻想。

许多民族原始社会的历史,都是从神话故事开头的。目莲救母的故事最早见于东汉初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说盂兰盆经》。故事叙述佛陀弟子目连拯救亡母出地狱的事,在中国流传甚广,曾经是无数图画及戏曲的题材。这个流传了1600多年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出现过许多种版本,敬方杰老师的剧本主要依据的是川剧版本。

我从事剧本创作多年,进入耳顺之年后,渐渐感到激情难再,在创作中很难找到突破口。前不久,重庆素心文化传播公司的董事长卢玉波向我推荐了《目连传奇》,随手翻看,大感惊诧。当今许多电视剧实在是让人无法看下去,更莫说剧本了。然而敬老师的剧本竟使我爱不释手,一睹为快。虽然是神话故事,却如世风演绎,让人痛快淋漓,感悟颇多。目莲以孝为大,不顾世俗功利,体现了中国优秀的道德传统和闪光的人性,是对现实社会中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丑恶行为的无情鞭挞。

一个简单的神话故事,经过作者之笔,演绎出地狱、人间、天堂三重世界的神话,揭示了儒佛道三教合一的精神内涵。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不乏新奇的时代气息。我心想作者定是风华正茂的中青年才俊,谁知与敬老师一见面,才知道他已是七十七岁的老学者,那种从惊诧到崇敬的心情油然而生。

敬方杰,1936年出生于四川省射洪县,1960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先后任教于四川屏山中学,现重庆市南川中学,四川射洪中学,1995年在四川射洪中学退休。

射洪,唐代时的梓州,是传说中目连的故乡,目连救母的故事在这里深入人心。敬老师从小就对目连故事耳熟能详,这为他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敬老师爱好广泛,是县市(地区)优秀的篮排球教练和文艺编导。他多年从事文学剧本创作,曾经策划和编导了校园晚会,发表了大量文章,如《怎样写语段》,《废物新说》;散文诗《水珠与露珠》,散文《话春蚕》;他创作并由专业团体或校园演出过的剧目有:大出话剧《心事新了》、《亮眼哥》,小话剧《该读什么书》、《师生情》,《请君入瓮》;舞剧《烈火红心》,《养兔场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晨读》、《一代宗师》和大型古典舞《诗酒魂》等等。

敬老师老当益壮,特爱探索。电视连续剧《目连传奇》就是他对中国三大哲学思想——儒、释、道——做了一些探索后写成的。作者希望借此剧宣扬孝道,提倡做有理想,有信仰的人,增强自我约束力,构建和谐社会。

《目连传奇》讲述孝子目连为了寻找被地狱判官误打入十八层地狱的母亲,历经各种磨难,游历天地人三界,感动菩萨,获得神仙之助,不仅劈山救母,而且受封地藏王。这个故事与中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但丁写的《神曲》有异曲同工之妙。《神曲》讲述的是但丁为寻找初恋情人(后为天使)而游历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故事,藉此对各种风云人物进行了批判。

《目连传奇》则涵盖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各种人物,把儒家的孝、佛家的善、道家的法进行了诠释;知识广博、内容丰富;故事精彩曲折,引人入胜。

从剧本的故事结构看,作者把地狱、人间、天堂三者错综复杂的关系梳理得井然有序;从故事情节看,故事进程跌宕起伏、扑朔迷离;从语言对白看,生活气息浓郁、人物个性鲜明;从行为描述看,语言精练、栩栩如生,既有观赏性,又有可拍性;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故事紧扣主要角色的命运这条主线,把历史和现实人物的七情六欲、悲欢离合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你不知不觉置身其中,与角色同欢乐共悲戚。总而言之,剧本的艺术手法颇为精湛,充分运用了电视剧的特点。既传承了民族传统文化;又鞭挞了不正之风,宣传的是正能量。

如果说但丁的《神曲》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崛起,希望《目连传奇》成为一部中国电视剧中的东方神曲。

编者说明:王茂久,男,1951年10月生于重庆市渝中区.1992毕业于长春电影制片厂电影文学刊授学院。自由撰稿人,高级心理咨询师,重庆电影家协会会员。王茂久曾任国有企业经理、董事长;台资企业总经理;《重庆科技》杂志主编。现任重庆知青文化研究会会长、《重庆知青》杂志主编。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家乡的榕树》,电影剧本《爱情天梯》、《牛角沱》、《美人湖》、《伍豪利剑》、《红月亮》、《海坝的春天》、《铿锵脚步》等等。(其中《海坝的春天》获全国农村类题材电视电影优秀作品奖),电视连续剧剧本:11集《流逝的青春》、29集《离婚日记》。参与创作栏目剧:《股海人生》,《为民医院》、《新街坊邻居》、《雾都夜话》、《大戏当前》、《经视故事会》 总计50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