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出动人新乐章
你帮我,我帮你,邻里和睦一家亲;献出一份爱,伸出一双手,社区和谐乐融融。
一首乐曲,需要每段旋律都和谐优美,最终才能奏出动人乐章。社区是社会这个“大乐章”中的小音符,只有一个个社区和谐了,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和谐,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社区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时空所在。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文化成为决定社区生活和社区和谐的重要因素。
近些年来,我省各地积极探索和创新,形成各具特色的“和谐模式”。我们分别选取了全省不同区位、不同区情的社区进行了采访,从和谐社区建设“大乐章”中撷取了几节优美“乐章”,为新中国60华诞献歌一曲。(任诗芹)
幸福生活进万家
“立足于群众需求,着力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合肥市以此为“主旋律”,着力打造和谐社区,让和谐社区真正从“无形”变为“有形”,从而奏响了省城和谐社区建设这首激昂磅礴的“交响乐”,让幸福生活走进千家万户。
“110服务”解民忧
国庆期间,在大西门社区居住的农民工杨继忠正高兴地和放假的孩子一起过节。但是,就在一个多月前,杨继忠还在为孩子上学的事犯愁哩。
“今年8月份,眼看着就要开学了,可我的孩子却还没找到能够接收的学校,我们夫妇俩那几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焦急中的杨继忠最后打通社区里的“110服务”热线电话。没想到,电话打完没几天,社区工作人员就联系好了辖区一小学,孩子背着书包按时上了学。
大西门社区隶属于合肥市庐阳区光明街道办事处,位于“安徽第一路”——合肥长江中路三孝口天桥附近,是省城典型的老城区,人多事杂,居民需求多样。社区一直将“服务”两字作为重心,开展了“勇做人民110”活动。
根据街道实际,“勇做人民110”设置了“服务企业110”、“就业帮困110”、“便民服务110”等7大项“110服务”内容,由专人负责,并开通专门热线。如今,“勇做人民110”工作站在光明街道各社居委正式挂牌,它已成为各社区城市综合管理、服务群众的第一平台。
“订单培训”促就业
9月16日上午,包河区烟墩镇滨湖家园社区聚集了来自这一社区近百位妇女,她们正兴高采烈地参加了滨湖新区首期巾帼家政就业培训开班仪式。这些女性都是当地的回迁居民,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培训中心将对她们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培训,教授她们保洁、月嫂、插花、家政、物业等技艺。
让每一个社区居民均安居乐业,打造“零失业”社区成为省城各社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城郊一个社区,滨湖家园社区积极为辖区居民尤其是回迁居民建立档案,并与劳动部门对接,开展订单式培训和定向式输出,千方百计解决社区居民就业问题。今年38岁的王传芳以前以养殖蘑菇为生,回迁到滨湖家园小区之后,一度为没有工作而着急,后来在社居委的帮助下,她成为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的一名治安监控员。
据统计,为促进社区居民就业,滨湖家园社区先后组织多场近万人次的招聘会,共培训被征地农民1600多人,取得专业技能证书1500多人,输送物管、电脑、水电、家政等用工4000多人。
“小区文化”乐陶陶
这几天,锦绣社区的“琴棋书画泛会所”忙的不亦乐乎。在合肥经开区远近闻名的这一会所,是锦绣社区老人马昌炎、范国清自发组织的一支文艺团体,成员由最初不足10人现已发展到几十人。他们以戏曲、快板等传统文艺形式创作了一批歌唱社区生活的新曲目,像老歌新唱《逛新城》、快板《社区是我家》,在社区里进行多场演出,深受居民欢迎。
经开区作为合肥市开发建设的经济特区,拥有3万失去土地由“农”转“非”的居民。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经开区通过各种形式的小区文化活动,激发他们文化活力,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如今,漫步于锦绣社区,每天参加晨晚练活动的群众不计其数。各种晨练队、太极拳队、锣鼓队、舞蹈队竞相亮相。经开区居民李德荣老人说:“我今年60多岁了,原来一到晚上觉得无聊,就忙着打麻将,现在好了,我每晚都来唱唱跳跳,有了一个更美好的晚年。”(张鸣)
助孤帮老成风尚
国庆期间,宣城七旬孤寡老人伍先富和许许多多老人一样,过上了愉快的节日。
“我现在很满意,生活不错。”
见到记者来采访他,这位曾流浪多年的老人说,没想到老了还能过上这样的生活。
伍先富有点轻微智障,多年来,他四处流浪,过着没有家、没有任何保障的生活。
1996年,宣州区鳌峰办事处城南社区居委会了解这一情况后,帮老伍在山上找了一间房子,并安排看山工人与他作伴。低保政策出台后,社区很快帮他申报,并为他购买了医疗保险。
“社区每个月都要送220元低保金和两袋米来,过年过节也来慰问。”说起社区对他的照顾,伍先富老人好像有说不完的话。
今年春节刚过,喜欢走动的伍先富不幸遭遇车祸尾椎骨受损,在医院一躺就是100多天。社区干部自发捐款2600多元,并多次到医院看望他,宣州区残联还送来一辆轮椅车。伍先富看病的1万多元费用也由社区张罗解决。
为了让伍先富感受到更多的家庭温暖。社区居民江宣堂一家还将老人接到自己家里一起吃住,而且一住就是13年。
在社区和江家的悉心照料下,伍先富老人过上了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的安稳生活。
看到伍先富老人生活安稳,城南社区相关负责人欣慰地告诉记者,打造“和谐社区”,必须形成“一人有难众人帮”的互助氛围。只有人人关心他人,才能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大家园。(张敬波)
空巢老人沐温情
88岁的王方氏家住淮北市相山区安康小区。9月22日,老人在小区内见到安康社区党委书记赵彩虹时,不由自主上前去问:刘敏去哪了,咋好长时间没见她了?
刘敏是谁,老人为什么牵挂她?
其实,让老人惦记的刘敏是安康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也是该社区扶贫济困送温暖服务队的志愿者之一。从进入社区工作以来,刘敏便和其他几名志愿者一起,与“空巢老人”王方氏结上了对子,成为老人的忘年交。
“大家会经常到老人家帮她打扫卫生、洗衣服和烧饭,同时还和她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让她不觉得孤单!”志愿者小许说,社区工作人员和一些热心居民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的重任。
在社区里,不仅仅是刘敏和服务队的人关心王方氏,邻居们同样也很关心老人。有空的时候,大家都会到她家中去看看,给她送点吃的,帮她买菜。
王方氏还是安康社居委的重点帮扶对象。社区给王方氏等多位老人发放了爱心救助服务卡,上面有社区工作人员的联系电话,一旦老人需要帮助,通过一个电话,便有人上门服务。
王方氏至今还记得,有一次自己外出,将钥匙丢在了屋内,焦急的她拿出了爱心救助服务卡,请人拨打。很快,社居委的工作人员就到了她家门口,设法帮助她打开家门后,还帮助进行换锁。
“虽然我身边没有家人,可在我的心里,他们就是亲人!”老人说,生活在这样的社区真是我的福气。(丁贤飞)
“马大姐”们受称赞
“俺社区有56位‘闲人马大姐’式的人物,有他们在,我们居民安心、更暖心。”在宿州市埇桥区三八街道办事处光彩社区,记者耳闻了关于56位楼长的许多故事。一次次普普通通的入户走访、一件件平平凡凡的琐碎小事、一双双充满温情的手,这56位“马大姐”赢得了社区群众的普遍赞誉。
深夜巡逻保平安
晚上10时后,大部分居民都准备上床休息了,可对于光彩社区的56位楼长们来说,他们的夜间巡逻才刚刚开始。
光彩社区管辖56栋楼,社区内有多家企业和单位,人口流动性大,过去居民家中失窃等现象时有发生,治安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
2007年底,该社区56位楼长自发组成了“巡逻队”。他们每晚九、十点开始轮流“上岗”夜巡,直至次日凌晨3点半左右社区的环卫工上班为止。“以前停在楼下的车子经常丢,现在车子不锁也不会丢,巡逻队就像社区居民的一把‘安全锁’!”社区居民常玉平说,现在的社区生活不仅舒服,关键是很安全。
义务理事暖民心如果说由这56位楼长组成的“巡逻队”安了社区居民的心,那么,由他们组成的“红白喜事理事会”更是暖了社区居民的心。
光彩社区居民陈素梅深有感慨地说,他们夫妇长年在山西、内蒙古等地作业,前不久,他们的宝贝女儿要出嫁了,夫妻俩很想把喜事办得红红火火,但无奈人少忙不过来。这时,光彩社区的楼长们出现了。
陈素梅回忆说,楼长们闻讯主动上门,与他们夫妻商量婚礼筹办事宜,并广泛发动社区群众,有的负责接待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戚朋友,有的负责接待男方的迎嫁车,有的负责在酒店拿烟送酒……最终,陈素梅女儿出嫁的事情操办得圆圆满满,让他们心里美滋滋的。“那些天,这些楼栋长和一些邻居们忙里忙外,就像办自己家的事一样,让人挺感动的。”(何雪峰、张涛)
爱心助圆求学梦
“关爱学子热情帮扶,助我学业实现理想”,国庆节前,刚刚大学毕业的陈丁玲给安庆市龙门社区居委会送来了一面锦旗。锦旗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一段长达四年的爱心助学故事。
陈丁玲的家就坐落在龙山社区,父亲是一家困难企业职工,母亲一直下岗,生活比较艰难。2005年,陈丁玲考上了合肥的一所大学。看着录取通知书,一家人为学费和生活费犯起了愁。正在这时,社居委主任甘凤娟带着社区爱心协会的资助款来到她家。原来,社区刚刚成立爱心帮困助学协会,得知小陈考上了大学,就将她作为资助对象,很快为她筹齐了学费。
为了陈丁玲能在学校里安心读书,社区还根据她家的情况,为他们争取到最低生活保障。同时,每年开学,社居委都为陈丁玲准备一笔爱心助学金。
就这样,陈丁玲带着社区的一片片爱心,顺利地跨进大学校门完成了学业。
在学校里,陈丁玲一边认真学习,一边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社区,回报社会。每学期放假后,陈丁玲都要参加社区组织的一些活动,主动到一些困难家庭给正在上中学的学生做义务家教。由于表现突出,她先后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被评为省级优秀三好学生,并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是龙门社居委、是社会这个大家庭的关怀和帮助,让陈丁玲有了今天。她在给社区的一封信中写道:努力学习、工作,回报社会是我的愿望。现在,陈丁玲已经留校任教,当起了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她说自己将会把这份爱心永远传递。(胡劲松)
重奖化解学子忧
2009年高考结束后,家住亳州市汤陵办事处丰水源社区的考生周肇宇好消息不断:不仅高考成绩优异,同时,他还获得了社区6万元的巨额“奖学金”。
除了周肇宇荣获6万元的巨额“奖学金”,今年,丰水源社区还有19名高考成绩优异的学子分别获得了总计55.5万元的奖学金。社区居民张凤金的两个孩子均考上了名牌大学,老张接过社区干部送来的6万元“奖学金”,乐呵呵地说:“看看咱的社区多和谐,幸亏有了这笔奖金,我也不用为孩子的学费发愁了。”
“重奖”高考学子的做法,从2003年起就在丰水源社区开展了。社区党支部的工作人员说:“为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丰水源社区与附近一家企业联手,拿出500万元重奖社区里高考成绩优异的学子。重奖是为了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学生们又可以带动社区居民重视文化,把丰水源社区打造成一个真正的‘文化社区’。”
丰水源社区还创办了“文明市民学校”,从办公场所挤出240多平方米作为读书学习活动的场所,添置了各种实用书籍7000余册。社区的老年人和年轻人相互比起了谁更有“活力”,分别自发组建了一支近50人的扇子舞团和近百人的健美操队。在亳州市,丰水源社区被市民们公认为名副其实的“文化社区”。(钟玉昆、武长鹏)
共建共享民众乐
国庆前夕,记者来到位于风景秀丽的琅琊山脚下的琅琊区古道社区,宽敞的大院子里正在进行迎国庆羽毛球比赛;二楼文化活动室内,十多位老年人在打扑克、下象棋。观战的、喝彩的……热闹的场面让人倍感温馨和谐。
“现在条件好了,到这儿玩,社区还提供茶水,老年人在一起有说有笑,感到时间过得真快。”年近70的周全和老伴几乎每天都到这里打扑克。说起这儿的生活,周全开心的对记者说:“咱老百姓享的是党和政府的福啊!”
古道社区是一个依托于企业而建,又服务于企业的社区,辖区居民和党员大部分是琅琊山矿业总公司在职及退休职工。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成为地方党委政府和企业共同的愿望。2005年,在各方努力下,琅琊山矿业总公司在社区原办公室旧地重新规划建设了三层620平方米的社区大楼,免费提供给社区使用。
场地解决了,社区和企业又共同建设了社区服务大厅、会议室、文体活动室、教室、图书阅览室、资料室等,并在各方援助下,配置了彩电、DVD、羽毛球场、棋牌设备、会议室桌椅等。
为促进社区文明,社区还成立了老年艺术团、老年秧歌队、腰鼓队、文体宣传队、戏曲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武术队等8支文体组织。每逢节假日,各种群众性活动丰富多彩,社区里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罗宝、谢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