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年过九旬爱心老人王正坤
时间:2015/3/26 12:48:13 点击:2899
人皆可以为尧舜
九旬老人用爱心温暖他人
——记年过九旬爱心老人王正坤
2月6日上午,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来到射洪慈善会,抖索着从衣兜里拿出300元现金说:“这是我今年1—3月的慈善捐款。对不起,因为身体的原因,以后我不能每月来捐款了,只能一季度来一次……”。听到此言,慈善会工作人员禁不住热泪盈眶。
2003年起每月捐出爱心款
九旬老人用行动温暖他人
这位老人其实是到慈善会捐款的一位常客。捐赠记录显示,从2003年11月射洪慈善会成立捐出第一笔善款20元开始,每月中旬,他都定时到慈善会捐款,从无中断。起初是每月捐出20或30元,随后每月捐出40或50元,过两年每月捐出60或70元。老人说:只要我的退休工资涨一次,我每月的捐款额就增加一次。近些年来,他坚持每月捐出100元。
这位令人感佩的捐款人,不愿让人知道他的住址,不愿谈论他家的经济状况,不愿透露他的联系方式。有一天,在太和镇新阳街夏林餐馆附近五楼的一个小单位房内,当慈善会工作人员费尽周折,找到他时,不禁被眼前的状况惊呆了。
老人正在整理几只以备下次使用的小塑料薄膜袋子。四下环顾,黑黄的墙壁,显示了它的岁月;几件又小又旧的陈设,虽然干净,但也毕现着寒酸;一只硕大的泡菜碗,显眼地罩在一张小餐桌上。这个家里的一切,都显示出它的贫寒。
这位老人叫王正坤,射洪县金华织布社的一位退休职工。他生于1923年4月。今天算来,已近92周岁了。
时时不忘向他人伸出援手
只为当初的那个心愿
王正坤老人出身于射洪县洋溪镇涪江坝的一个农民家庭,幼时食不裹腹,衣不蔽体,1937年,14岁的他被迫到县内金华怡康染织厂当童工。期间他历尽艰辛,受尽摧残,差点因病而死,多亏一位好心奶奶的救助,方才捡回一命。生命的困厄让他知道了被关怀救助的温暖,从此他发下誓愿:今生今世,只要自己活着,只要自己有一碗饭吃,就一定要关心、接济那些生活无可奈何之人。
解放后,王正坤老人在金华参加工作,娶妻生子。不几年妻子因病去世,丢下两个年幼的儿子。此后老人一直未再娶,一个人含辛茹苦把孩子带大。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誓愿,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由于收入有限,又心怀行善救难之心,几十年来,他生活极其节俭,平时从不喝酒、抽烟,甚至连茶都舍不得喝一口。吃的是粗劣的饭食,在花果山锻炼时,中午就在山上吃1元、2元的素餐。穿的是反复修补的衣服。有病有痛能忍就忍,舍不得花钱医治。1984年老人退休,每月退休金64元,10年后增至420元。此时,他的大儿子、大儿媳先后在棉纺厂、煤建公司下岗,他鼓励他们双双外出打工,一干就是很多年。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老人时时不忘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在别人看不起病时,他总是几十、几百地资助。他还长期将自己的医保卡放在药店,对店主说如有人买不起药,就在自己的卡中划。有的贫困孩子上不起大学,他上千上千地资助。每月领到退休金,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到慈善会捐款,还对慈善工作提出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老人还经常动员身边的人行善积德,要求自己的亲戚、子女到慈善会捐款。在他的影响带动下,他的亲戚、子女、孙辈和许多同事,都加入到了慈善行列。
一个普通的灵魂
也可以走到很远
在许多人心目中,慈善是一种“高大上”的行为。人们往往认为,投身慈善者,要么有着发达的事业,要么有着巨额的钱财,他们都有耀眼的光环,难于与普通人画上等号。
然而,王正坤老人却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慈善既可以是“大手笔”,也可以是细微善举。慈善人人可为,慈善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心是向善的,只要我们富有爱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千手观音。王正坤老人的事例还证明:小人物也可以为社会做出大贡献。社会之大,什么情况都可能存在,任何时候都有弱势群体和不幸者需要救助。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以善促善,积小善为大善,就会形成爱的海洋,我们的付出就成为造福社会的力量。政府的救助加上社会力量的襄助,天下的饥者就能得其食,寒者就能得其衣,病者就能得其救治,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王正坤老人终身忠于自己的信念,践行自己的信念,用点点滴滴的善行走过了大半个世纪的慈善路,使平凡的生命显示出了非凡的价值,使一个普通的灵魂达到了很高的精神高度和宽度。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先哲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只要坚持,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贤。
是的,王正坤老人用他踏踏实实的步履,跨过了从常人到圣人的分界。
(董文弟)
(铁马爱心行动网温馨提示:本文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网站管理员,给你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