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保平
国庆旅游归来,朋友向我倒了堆苦水:“到哪都是人,哪都不排队。”
这是能预料的事,苦水不必太多。这不,黄金周前,一个叫滨井幸子的日本女人在中国情报局网站发了一篇文章,《为何中国人不排队?理由是什么?》,讲她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排队上厕所时,被一个中国妇女插了队,然后很惊诧说,“为何中国人不排队?”
这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好像隔不了多久就要拿出来讨论一番,既有对中国不排队的自身分析,如素质论、人口论、经济论、法律论、历史论……。也有“以洋为鉴”的分析,比如说“英国人就算独自一人,也会整整齐齐地排成一个人的队伍。”为什么呢,一个说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衣物、汽油乃至食物都严重供应不足,只能计量分配,民众必须老实有序地排队,去领取食物和慈善救济,排着排着就排成了一种美德——公平竞争、正直得体而又彬彬有礼。即使在今天,不少人英国人将排队视作英国“国民精神”的体现,对插队极度反感。
我读到一个更有趣的解释是:在英国,200年前曾经有个法院判例。当时闹饥荒,大家排队去领面包,一个人因为要插队,排队的人一怒之下把他打死。后来法庭在审理这个案件的时候,法官判定打死人的那些人无罪。法官的理由是,如果判定打死人的人有罪,那就会助长社会上不排队的不良风气。因为有了这个判例,英国人就不敢不排队了,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告知他们乱插队的危险性,这种良好排队精神得以传承,即使发生饥荒,也不乱插队。受英国文化影响的国家的人也知道要排队,不然被人打死白死。
弹丸之地的香港,人口密集程度比大陆任何一个城市都厉害,香港人排队就不像大陆人那么没秩序。不能不承认,英国人弄出的一些规则,确实影响了其殖民地,甚至对整个世界的一些规则都起了很关键的作用,比如《英国大宪章》,这是英国人对世界文明所作的一种贡献。
中国是不受英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而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可是中国不是夸耀自己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底蕴”吗?现在倡导“国学”也很卖力,孔子学院都开到全世界了,却不能让这个民族做到最简单的排队,这不是一件滑天下之大稽的事吗?一个连队都排不好的民族,很多文化文明之类的话都不要说大了。
为什么中国人不排队?说来说去,我想有一个极其简单的原因,就是有权有势的人从来不用排队,他们也懒得去操心排队的事,所以老百姓没有基本规则意识去排队。
环视一下我们的身边会发现,老百姓去看个病要排队,官员有干部病房,公费医疗,不但不用排队,还享受优质服务;老百姓开个车堵在那里排队,领导出行可以封路,一路畅通;在物资短缺的年代,老百姓排队购买生活必须品,官员可以不用排队就拿到特供品……,如此事例,不胜枚举。
排队的核心要义是公平正义,其特点就是无论身份、地位、性别、民族都按“先来后到”的规则进行权益分配,并由此形成井然的秩序。可权贵有特权,不用排队,事事开“绿色通道”、“走后门”,公开地搞不公平,带头破坏秩序,而且觉得理所当然,没有丝毫的羞耻感。
如果非要权贵参与排队,一定是“领导先走”,平头百姓不可以排在领导的前面,权贵还是在带头破坏公平和秩序。特权体制与排队的内在理念是截然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只要特权体制存在,就不要指望大家好好排队,他们一定会从内心里懂得,不排队、破坏规则才能受益,老实排队就是傻瓜。破坏规则、秩序的权贵天天骂老百姓素质低,不讲规则,不守秩序,不好好排队,这不是扯淡吗?这不是上梁不正,偏要下梁正又是什么?
要想让排队这事有改进,必须改变这种特权体制,消除不公平的根源,让权贵跟普通民众平等地站在一起。一个常年都不坐公汽、地铁的市长,你跟他说排队的事,让他偶尔去体验一下乘车难、不排队,是搞不好的。要是他必须跟普能民众一样挤公汽、地铁上下班,天天被挤到人群后面,他大约就会重视排队抢坐的问题,以及线路设计问题,公交优先问题,等等。现在的问题是,特权阶层生活在一个不用排队的世界,老百姓生活在处处排队的世界,你的世界他永远不懂。
回头再来看英国,官员要不要排队?要,2012年2月3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首相卡梅伦在下班回家途中去了趟超市(他经常步行或坐地铁上下班),买了诸多晚餐食品水果等。在排队时卡梅伦玩起了手机,尽管很多顾客注意到了他,但并没有成群地围住他,卡梅伦大概等了5分钟才结账离开。
要是卡梅伦生活在中国,像他这样日里万机的人,就不用浪费宝贵的5分钟时间去排队了,只需动动嘴皮子,利用特权,一切都可以搞定。然而,一国之首相都老老实实排队,平民还有什么理由不排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