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时政 >> 深度报道 >> 内容

明天 我们该如何养老?

时间:2013/10/18 10:42:44 点击:4809


  核心提示

  今年重阳,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出台以来的首个法定“老年节”。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遂宁60岁以上的老人达62.7万,占总人口16%,已步入老龄化社会阶段。

  当前,我们如何养老;未来,谁来养我们?不管是居家养老,还是社会养老,亦或者是“以房养老”,无一不牵动市民的心。

  家庭养老:

  中国传统养老模式

  82岁的米显棠是一名退休干部,老伴几年前去世后,他跟着小女儿一起生活。

  米显棠有6个子女,都住在南坝车间。二十多年前,米显棠和妻子原本跟着小儿子一起生活,那时小儿子家修了一栋五层楼高的房子,家里十分宽敞。后来最小的女儿结婚了,也单独修了一栋两层高的楼房,米显棠夫妻便搬去和女儿一起住。

  早上吃完饭到菜市场溜达一圈,中午午休后就到街市花园的茶楼里面和老朋友打长牌,这几乎是米显棠几十年来固定的生活模式。他说:“家务活有女儿做,我每天不出去耍,难道就在家看电视?”

  米显棠是一名退休干部,同时也是一名抗美援朝的老兵。每个月他都能拿到一千多元的生活补贴,他的生活费也来源于此。他女儿告诉记者,一个月前父亲曾突发脑溢血入院,几个子女共同负担了他的医疗费。对于这样的生活,米显棠感到十分满意。他说:“儿孙绕膝,生活无忧,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效果:至2012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在房价、儿女抚养费用不断上涨,以及就业竞争等社会经济压力下,家庭养老功能大大弱化,“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模式正受到冲击。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主要表现在家庭照料上,受时间、精力、金钱所限,照顾父母令相当一部分人群有心无力。现在,很多“独一代”不仅无法“养老”,甚至要“啃老”,有些老人甚至无奈地调侃:“养儿防老”现在成了“养老防儿”了。

  公益养老:

  适用于孤寡老人养老

  在船山区中心敬老院里,共有56位孤寡老人。

  自2011年建成投入使用,永兴片区的孤寡老人便陆续住进了这所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敬老院。今年85岁的杨信福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1988年儿子去到云南后便没了音信,此后20多年来,杨信福便独自生活在永兴的老房子里。

  身体健康的时候,杨信福靠着种庄稼维持生活。后来随着年纪的增大,一些重活也干不了了。侄儿有时会到家里来探望他。但远水解不了近渴,日常生活只能靠他自己。敬老院建成后,杨信福作为“五保”老人第一批住了进来。

  根据《五保条例》,国家财政每个月会给老人所住的敬老院300元作为老人的生活费。敬老院每个月会给老人30块钱做零花钱。现在,杨信福老人住的房间不仅有电视、空调,还有单独的卫生间。每天早上醒来,工作人员已经准备好了早餐。在敬老院的活动中心,还有棋牌室和健身器材。老人们很爱聚到一起打牌玩耍。

  效果:孤寡老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仅面临着体弱的现实,还要忍受孤独的痛苦。怎样才能让他们安度晚年?

  在农村,尽管—些地方建起养老服务机构,但仅仅是为老人提供一张床、—口饭而已。特别是许多孤独孤寡老人拘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宁肯受苦也不愿进养老机构。而在城市,一些条件好的养老机构却出现了一床难求的情况。10月12日,在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13年中国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调查报告》中显示,99.6%的受访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但也有接受新观念的意愿;老人对养老机构的“资质可靠、值得信任、口碑良好”方面的关注度不是很高。受访者中有38.5%的老年人有选择专业养老机构的意愿,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养老机构的普及,加之很多城市进入老龄化,我国老年人的传统养老观念也在随之改变。

  机构养老:

  适合经济宽裕的家庭

  78岁的王培钊是一名退休医生,老伴去世多年。王大爷有两儿一女,一个儿子在成都教书,一个在攀枝花当医生,女儿在北京工作。“子女都在外地上班,我又想一个人生活,这样自由自在些。”

  2013年6月,子女打听到了蓬溪老吾老颐养中心。在得到老人许可后,决定送他进来感受一下。

  每天早上,王大爷6点半准时起床。和几个老年朋友在附近走走,做做健身操,活动半小时。早上7:30早饭,上午半天打打牌;中午11:30吃午饭,小睡一会儿午觉,下午又打打牌聊聊天;6点吃晚饭后再外出散步半小时;回到住房里洗漱完毕,看看电视。“和同龄人一起,不麻烦不孤独,很有乐趣。”

  王大爷每月的退休工资有2500多元,颐养中心收费是1780元/月,独住观景房,带独立卫生间,配空调电视含桌椅等。护工一周洗一次衣服,被套脏了就换,简单的清洁卫生就自己做,难度大一点的有护工服务。“每月所剩不多,但我又不用其他,就该好好享受生活。反正我是不走了,就在这里养老。”

  效果:老人到养老机构养老,享受到的是环境好,服务好,能与多个同龄人一起交流,情感不孤独,能够有效缓解老人的寂寞感。但社会养老对经济有一定要求,适合有退休工资或家境宽裕的子女。

  也有一些老人不愿意去养老院,认为与子孙相隔。还有一些老人及子女对社会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心中存疑。基于以上原因,机构养老目前所占比例并不大。

  以房养老:

  因产权问题实施难度大

  对于最新提及的“以房养老”政策,遂宁人普遍不感冒。

  该模式是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俗称“倒按揭”,即房屋产权拥有者把房子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后者在综合评估后,定期给房主发放固定资金。房主去世后,其房产出售,所得用来偿还贷款本息,其升值部分归抵押权人所有。

  采访中,绝大部分的市民不愿意选择“以房养老”,只有少部分人认为未来或许可行。今年25岁的魏女士与未婚夫在河东欧洲新城买了一套84平米的住房,两人均不是独生子女,双方父母都有社保或退休金。她并不担心父母的养老,但她能够接受自己以后“以房养老”。

  “目前房屋产权只有70年,等人百年之后哪里管那么多。儿孙自有儿孙福,生前不增加儿孙的负担就可以了。”魏女士表示,“房子产权年限是一个大问题。万一我活到90几岁,产权年限又到了咋办呢?”同时,她认为该模式只有老年父母与子女分开居住才有可能得以运作。否则,老人亡故后,子女便无处可居。

  效果:市民普遍认为“以房养老”有一定风险,辛苦一辈子买了房,再这样折腾房子去养老,不值得。

  “以房养老”比较适合家境适中的家庭,当老年人的经济物质基础较为雄厚时,就不会也不必考虑“以房养老”;而老人的经济物质条件较差,或者没有自己独立的房屋,或者房屋的价值过低,也很难指望将其作为养老的资本。

  未来养老分析——

  传统居家养老依然是主流

  客观地讲,现在的80后、90后年轻人,面临着比父辈更大的生活压力。

  城市青年如果仅靠自己,解决住房就够他们忙活10年、20年,更何况,他们还要结婚、生子、买车……仅以经济状况来说,他们在35岁以前回馈父母的能力有限。

  农村青年若守在家乡务农,那么收入水平会更低,能用于养老的钱也不太宽裕。为此,很多人发出呼吁:“希望尽快健全养老机制。”

  在养老话题中,压力最大的莫过于双独子女。

  小吴和小月是一对85后小夫妻。在城市工作的他们,两人的月收入总共不到6000元。在父母的支持下夫妻俩在奥城花园按揭了一套77平米的小户型,仅够未来一家三口居住。小两口的父母均在农村,目前还没有买社保。对于双方父母的养老问题两个人都有些苦恼:“现在他们才50出头,还可以在老家自食其力,但再过10年20年呢?只能期待我们在这段时间能改变现状,给他们一个好的养老环境。”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遂宁60岁以上的老人62.7万,占总人口16%,已步入老龄化社会阶段。市民政局副局长黄仕顺告诉记者,养老涉及多个方面,而民政部门主要负责养老服务业的指导。“主要为两大块,一是特殊群体的养老,主要包括城镇‘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户’;其次是社会养老,社会养老又分为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按省上指示形成90、7、3的养老格局。也就是90%的居家养老、7%的社区养老,3%的机构养老。居家养老依然是未来养老的主要方向。”

  截至2013年8月,我市共有养老机构123个,其中中国办社会福利院5个,敬老院111个,民办养老机构3个。建成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30个,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6个,全市已基本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框架。

  黄仕顺介绍,社会养老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功能不全,一般以生活照顾为主,养护和医护型专业养老机构才开始起步。而社区养老的服务水平也还比较低,一些老小区服务设施不足,新建小区公益服务也不完善,且都局限于老人的生活照料,而精神慰藉、医疗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较少。

  2010年,遂宁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试点地区。目前,我市正加大力度推进养老服务,如基础设施建设,将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小区配套公建项目,无偿交付社区使用;同时发展养老服务业,加大探索对营利性民办机构的扶持力度,提升居家养老的服务水平。

  面对基数庞大且日趋突出的老龄化进程,养老破题,任重而道远!(记者 颜朝辉 熊燕)



(铁马爱心行动网温馨提示:本文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网站管理员,给你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 铁马爱心行动网 铁马新闻资讯网(www.tmaxw.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建议使用IE10.0及以上浏览器,1024*768以上分辨率 客户服务邮箱:mouse_fu@msn.com
    常年法律顾问:四川省今辰律师事务所律师 谢卫东
    蜀ICP备09014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