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公益·慈善 >> 慈善资讯 >> 内容

一位民间公益人和她的慈善学校

时间:2012/8/27 11:03:05 点击:3608




保存到相册

孩子们的好学与自觉,给志愿者留下深刻印象。






保存到相册

支教志愿者与藏区孩子们打成一片。

  1520公里,这是从中山到云南德钦县巴龙村的距离。

  4年时间,200万元,一所学校,80名学生。以爱之名,中山一位民间公益人携手当地一家地产公司在千里之外的金沙江畔慈善办学。

  洁白的哈达、爽朗的笑声、欢乐的笑脸、热烈的拥抱,这是孩子们最好的回报。

  一场特别的支教之旅

  盛夏7月,八位远在美国求学的学子,飞越太平洋,穿过高山,渡过金沙江,不远万里来到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豪逸·迪喜慈善学校,开启他们的暑期支教之旅。

  南都记者随同这支特别的队伍,走进这所位于金沙江畔的慈善学校。一条临江的蜿蜒土石路串联着横跨金沙江的铁索桥,是学校通往外界唯一的道路。透过教室的窗户望去,一边是高耸险峻的横断山脉,另一边是汹涌咆哮的金沙江水。孩子的读书声、欢笑声在山间回荡,随着奔腾的江水渐远而逝。

  两层白墙红柱教学楼和宿舍楼是学校最主要的设施,教学楼前的草地就是操场,简易的水泥地上竖着两个篮球架就成了篮球场。宿舍楼前有一块空地,被开垦成一个植物园,里面种着玉米、向日葵、西瓜、果树等,还有美丽的格桑花绽放其间。

  这个暑假,当城里的孩子都在享受假期时,这里的80名孩子却依然在支教志愿者的带领下补缺补差。学校仅有的5名藏族专职老师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支教志愿者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

  钟明翰已经是第二次来到迪喜慈善学校了,第一次是去年随母亲梁女士而来。他说,在美国学校假期,学生都会进行社区服务实践活动。于是,他萌生了在这个假期组织一次支教活动的想法,并在学校里张贴海报宣传,成功召集到8个人,其中有3名是中文班的美国学生。

  慈善学校诞生记

  1520公里,这是从中山到云南德钦县巴龙村的距离。

  4年时间,200万资金,一所学校,80名学生。以爱之名,中山一位民间公益人携手当地一家地产公司在千里之外的金沙江畔慈善办学。

  2004年,中山人陈燕来到被誉为世外桃源的香格里拉。在了解到当地不少贫困孩子以及孤儿入学困难后,2007年,她萌生在此办一所学校的念头。2010年3月,在她的游说下,梁女士等恒茂地产相关人士亲往巴龙村实地走访,她们走进了深山里的那些藏族家庭。

  当地落后的教育现状,深深地触动了每位来访者。很多村子都是“一师一校”,一个老师承担了学校所有十几个或是几十个孩子的教学任务,几个年级的学生都在一个教室里上课。而由于孩子多又贫穷,即便是国家减免学费,仍有不少孩子因交不起生活费而失去上学机会。

  海拔四五千米的大山,连骑马都费劲。走进那些村子,她们发现都不通水电,不少人家连吃饭都成问题,“最穷的连吃饭的碗都没有”。这些家庭最少的有三四个孩子,最多的有十几个,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成为家里的劳动力。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一年的收成就是500斤青稞,几头牛是他们仅有的财产。

  最终,恒茂地产决定全资支持慈善小学的建设。

  2010年10月,首笔100万元资助款被送到学校,加上学校同时收到的良友文化基金会及上海交大师生的20余万捐款,学校的教学楼、食堂及操场随即开始建设。2011年1月26日,农历新年的前一周,教学楼等工程全部完工,作为对资助方的答谢,学校命名为“豪逸·迪喜慈善学校”。当年3月份,这所慈善学校正式开学,首批招收学生40余人。至今,学校已经有在校学生80人,5名藏族专职老师,开设有学前班、一年级和二年级。从今年9月开始,学校将开三年级。根据最初办校设想,学校招生规模为300名。

  孤贫藏族孩子的“妈妈”

  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校方都曾亲自走访了解。他们多是孤儿或贫困单亲家庭的藏族孩子,最大的19岁,最小的3岁,分别来自云南本地以及四川和西藏。其中最远的,来回学校的距离近1000公里。

  在办学之初,学校就确定招生对象为:孤儿、无父母照顾的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父母残疾或长期患病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的孩子;最贫困家庭子女;已经超过学龄的失学儿童。每年的寒暑假,学校老师跋涉数百公里,攀行数个小时,深入大山里的村子进行家访,将一个个需要资助的孩子带回学校。

  教学方面,学校按照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大纲的要求教育学生,此外增设藏语、英语和电脑教学。开设藏语课是因为学生多是藏族孩子,学习藏文是让孩子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并传承下去。

  同时,学校拒绝“填鸭式”的教学,所有孩子入学时都要先从《弟子规》学起。“我一直强调,我们的学校和一般学校不一样,我们是慈善学校,首先要给孩子爱,其次才是知识。他们成绩好不好我不管,一定要品德、性格好,要快乐、开朗。”陈燕说。

  梁女士已经是第五次来到学校。她说,这里的每一个都是她的孩子。在孩子心里,她和陈燕都是他们共同的妈妈。洁白的哈达、爽朗的笑声、欢乐的笑脸、热烈的拥抱是孩子们迎接她们的最好的礼物。

  被改变的支教者

  2011年初,26岁的乔鹏从北京出发,开始他的环游之旅。在此之前,他是北京一家高级酒店的中层管理人员,拿着七八千一个月的工资。

  当年4月,他行走到香格里拉,并住进了陈燕的“青稞客栈”。当得知慈善学校需要支教老师时,乔鹏决定停止放弃继续行走,选择到大山深处这个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地方支教。原本计划停留两个月,最后却呆了5个月。

  今年5月,他又回来了。“因为80个孩子在等着我,需要我,而我更需要他们。”乔鹏说,在做这个决定前,考虑到未来发展、学业、婚姻等问题,他曾纠结了两个月,最终他决定要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为了孩子,受点苦值得。”

  第一次,乔鹏在学校当生活老师,他带着孩子们一起读书、写字、画画;领着孩子们外出捡牛粪,做肥料;和孩子们一起洗衣服、煮饭、种花、养草;傍晚时分,一起跳锅庄舞。

  再次回来,乔鹏获聘为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等工作。从学校的规章、教学纪律,到课程安排、学生安全,都要由他来制定。在教学上,乔鹏强调生活化的教学,让孩子学会自强生存能力,学会感恩,学会保护自然。此外,他还针对孩子的特点,开设兴趣班、艺术班,因材施教。乔鹏说,他至少会呆两年,“我要对孩子负责。”孩子们打心底发出的微笑让他永远忘不了。

  一个星期的支教,让钟明翰和伙伴们学到很多。“从孩子们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自觉。他们七八岁就自己洗衣服,吃饭从不剩饭,主动给老师搬椅子坐,见到老师都是那么的有礼貌。”钟明翰说,更让人惊叹的是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他们经常天真不怕犯错地提问,在学习上互相帮助。“他们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感恩,这是很多城里孩子做不到的。”

  企业的社会情怀

  成立于1997年的恒茂地产,一直热心于慈善事业。从助学希望工程到捐助东南亚海啸,从抗震救灾到助学中山落后乡镇,它留下了一串串爱的足迹。

  每年,该企业都会组织爱心队前往学校看望孩子,并带去生活物资及学习用品。每次,爱心队都会在香格里拉县城购买很多瓜果肉菜给孩子们加餐。平常的生活,孩子们每天早餐保证有鸡蛋,中晚餐每餐保证有4斤的肉,一个肉菜、一个青菜加一个汤。平均算下来,每个孩子一天的费用在5元左右,一个月150元,一年下来就是1800元。

  如今,慈善学校已然逐步走上轨道,但仍有诸多的问题摆在陈燕的面前。

  现在学校只有5位藏族专职教师,除此之外主要依靠支教志愿者。缺少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首要的问题。“藏族专职教师虽然对孩子都特别好,但在教学能力、水平及经验方面都还比较有限。”陈燕说,她打算在今后把他们送到内地去培训学习,因为他们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根本。

  “建设师资队伍最关键是缺少固定的、长期的资金来源。”陈燕说,学校的运营资金主要来自社会零散捐助及她的客栈经营收入。学校每月开支约在3万元左右,一年下来差不多要40万元。但每个月所能收到的善款仅有几千到一万,加上客栈的收入,一年下来仍然有10余万的资金缺口。

  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入学,学校还需要筹措资金,扩建食堂和宿舍楼,新建教师宿舍、活动室、仓库、澡堂等。目前由于没有宿舍,支教老师不得不到数公里外的乡里租房子住。

  目前,恒茂地产已表态,将出资20万元帮助建设学校澡堂。他们同时也希望,发动更多的社会资源为云南山区的孩子提供支持。爱心人士亦可汇款至云南教育基金会账户,由基金会给予该校帮助。

  采写:南都记者 储诚松

  摄影:南都记者 吴进



(铁马爱心行动网温馨提示:本文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网站管理员,给你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 铁马爱心行动网 铁马新闻资讯网(www.tmaxw.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建议使用IE10.0及以上浏览器,1024*768以上分辨率 客户服务邮箱:mouse_fu@msn.com
    常年法律顾问:四川省今辰律师事务所律师 谢卫东
    蜀ICP备09014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