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强制学生成建制到南方一些电子厂实习,实习岗位与专业不完全对口,并被学生反映收取企业的介绍费,将其当作廉价劳动力贩卖(新华网2011年12月11日)。
一段时间以来,类似事件屡见报载。职业院校与企业“合谋”把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当作“买卖”的对象,利益均沾,学校获取了不义之财,企业得到了廉价“包身工”,校企“双赢”,最受伤的是职校生。而学校的“自污”更加削弱了本就发展步履艰难的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更使社会远离甚至拒绝职业教育。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高雅之所,职校是学习技能的立业之处。职校生本已是以考分论英雄的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多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程度自卑,对前景难有美好预期,当多受关心关爱,如今竟又被如商品一样“出卖”,情何以堪,颜何处放?今年9月19日,教育部首次就职业教育实习管理工作专门召开工作会议,要求坚决杜绝将职校学生当廉价劳动力的现象,但收效不著。这仍需要健全有关规范性制度,多部门联合治理。倘若职校能严遵教育道德,坚守教育伦理,不为“铜板”所动,即使有企业的“金”诱,如此买卖断不会成交。教育的气节一旦为铜臭俘虏,神圣而高洁的风华便荡然无存,余下的只是难以洗刷的耻辱。
近日,在两院院士职校行暨中国沈阳第四届校企合作发展座谈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有感而发地说起在日本考察期间,东京一所职业学校的宣传册,“第一页介绍学生及其校服特色,第二页为一至三年级学生每学期学什么东西,第三页则告诉学生毕业之后干什么,想就业有100多家企业可对接,想升学100多所大学可选择,名单一目了然。国内职业学校的宣传册往往第一页是党委书记、校长,第二页是鸟瞰图,看完以后什么都记不住。” 并直指中外职校官本位思想与以学生为本理念之间的差距,把学生定位为廉价劳动力与培养高技能人才之间的差距(2011年12月16日《光明日报》)。
以学生为本,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院校的应然使命,套用一句老掉牙但永不过时的话就是“一切为了学生”。希望职业院校的管理者们多学学国外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理念,成为一个教育家而不是教育“政客”。职业院校应坚守教育底线,恪守教育职责,保护和呵护学生成长成人,服务和促进学生成才成功,而不是以“卖生”求钱自取其辱,丧失教育的公信力和美誉度。职校生更需要有尊严的学习、有尊严地工作、有尊严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