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舒静、金小茜
十一黄金周的头一天,假日市场就迎来“开门红”。从游客人数到景区收入,不论是交通、餐饮、住宿、零售等诸行业,无不呈现“井喷”现象。然而在红红火火的假日经济背后,休假的意义和休闲的本质仍然是人们熟视无睹的玻璃幕墙,有多少人真正在黄金周里实现了“休闲”?
每逢黄金周,很多国人就开始“紧张的消遣,忙碌的休闲”:不辞辛苦地买票、人挨人地坐车、走马观花地逛景点、长途奔袭会亲友、明星赶场般应酬,长假沦为身心俱疲的战役。不知不觉中,人们开始“被长假”,黄金周对消费的边际贡献逐渐递减、负效应悄然增加,黄金周与意在愉悦身心、提升自我的休闲理念背道而驰。
就目前而言,“休闲”似乎还有点高不可攀,休闲生活走入百姓生活尚待时日。休假制度,应该从拉动消费的表层意义转向实质意义,也就是保障劳动者基本的、充分的休息权利;而休闲经济也应从观念到制度实现全面的提升与完善。
要使休闲方式从单一转变为多元,休闲内涵不断扩展,亟须转变人们的休闲观。世界休闲组织主席德雷克·卡塞说,从把休闲视为懒惰到对闲暇的珍视超过金钱,英国人完成这一观念的转变用了半个世纪。可见,转变观念无法一蹴而就,它需要时间的沉淀,更需要经济和制度基础的保障。从经济基础来看,只要人们还在为房贷、车贷、医疗、教育费用忧心忡忡,还在为过节费、加班费“锱铢必较”,还在为自己、老人和孩子的未来惴惴不安时,没有持续增长的收入和完善的保障制度,公众很难真正拥有安全感和满足感。即使再增加几个黄金周,也无法扩展休闲内容、提升休闲质量。
对于制度保障而言,只要带薪休假仍是一些人的镜花水月,是看得见、摸不着的奢望,是没有监管和惩罚机制的条文,是不得不挤在黄金周里进行集中的、表层的休闲,不论是假日休闲,乃至日常休闲都只是“纸上谈兵”。
休闲不是假日消费的“代名词”,是时候理清休假制度和休闲消费的概念了。只有实现从“经济”到“人”的视角转变,开始从纸面到制度的扎实铺垫,才能将休闲意识全面激活,让休闲经济细水长流。
编后语:在红火的假日经济背后,休假的意义和本质仍然是人们熟视无睹的玻璃幕墙,有多少人真正在黄金周里实现了“休闲”?休闲不是假日消费的代名词,是时候理清休假制度和休闲消费的概念了。只有实现从“经济”到“人”的视角转变,开始从纸面到制度的扎实铺垫,才能将休闲意识全面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