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历来都是大型赛事重头戏,昨晚省运会开幕式也不例外。在此次开幕式上,由于采取了高标准严要求,加之导演组团队的奥运会元素,使得省运会办出了奥运会水准和味道。
精妙“蜀”字难度比奥运会还高
“蜀”字焰火是怎样“写”出来的?体育场地下怎么会埋有那么多“机关”?有哪些科技含量?在观看完开幕式后,相信观众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整个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天府之域》中,正是由近十个设计、制作部门完成了这些看似神秘的环节。
一个“蜀”字凝聚了诸多高科技
“直径16.5米的烟火圆盘,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圆盘,慢慢升起而燃烧出一个巨大的‘蜀’字。在现场观看的观众第一会被它的声音吸引,因为是爆裂而出;第二个是被它的整个视觉形象所震撼,但里面真正所运用到的技术是全国顶尖。”导演沈晨说,在北京奥运会的时候,威亚提起了一个软体的星空五环,这是个单一的技术,国庆六十周年的时候天安门广场背后悬挂了一幅近100米长度的烟火绘画,但没有移动,但这次在观众眼前的烟火圆盘既要燃烧,又要升空移动,将两项技术合二为一。在整个烟火燃烧过程中有上千爆点,其中一个出差错,“蜀”字就连贯不起来,因此燃烧的计算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三位。同时,圆盘通过威亚升空,重力会发生变化,为避免衔接点脱钩,现场进行了双保险。在烟火量的配剂、引线的燃烧全部进行延时处理,也就是现场观众看到的“蜀”字的每一笔,是在一笔一画中完成的,而不是一瞬间一起炸出来的,要保证“蜀”字整个燃烧过程,因此要与威亚精密配合,吊点的使用、位置都非常精确。
《川人赋》纱幔让人想起山水画轴
《文明》篇章中,从地底拉起的巨幅纱幔也是整台晚会的亮点之一。这张名为《川人赋》的画布长40米、宽50米,表演时伴随着现场的解说,通过威亚的技术提升到20米的高空,同时还要向后平移30米。
《川人赋》的纱很薄很轻,稍不注意就会划开,因此,每天演员们都要将道具取出检查,再重新叠好,不能有任何打结的地方,“在排练之前我就试用几十种材料了,因为既要防水、透风,而且弹性要小,但左右有伸缩性,还要很轻,最终几易其稿,选择了类似于运动服的内衬材料。”组织者解释说。
左右要有伸缩性,才能让《川人赋》上的200多字准确地展示出来,不仅如此,在全场结束以后,要在30秒的时间内撤场,幕后是由高空威亚的8名技术人员,28名武警战士和12名舞美工作人员同步完成,形成了一个核心的威亚组,每天都要经过多次的演练。而且纱幔和液压天车一样是埋藏在场地下,不过刚好相反的是,液压天车是重量太重,而《川人赋》则是重量太轻。
不论是“蜀”字还是《川人赋》纱幔,其构思和处理,都与北京奥运会山水画轴有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