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延伸的尽头,是通往三吴大地的开端。乘着这条铁轨从云贵高原东下的赵松高,紧抱着女儿的遗像。踏上这处处是关于女儿回忆的土地,无异于踏入一片伤心太平洋。
远赴贵州支教的武大学生赵小亭,将最美好的年华永远留在那片土地。昨日,经过28小时、2000公里的长途跋涉,小亭的亲人们将她带回江苏如皋,带回到天使的故里。
赵松高望着车窗外——昼夜更迭,他长时间地保持这个姿势——陷入沉默。古人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女儿成长的一幕一幕,贵州祭女的悲情伤痛,以及近在咫尺的故乡,或许已在他心中交杂成难以况味的乡情。
这时,高原长风捎来千里之外大山的祝愿,愿小亭魂归故里。
这时,吴地旷野伸展开她宽阔的胸怀,将天使拥入怀中。
当K112次列车缓缓停在上海南站,站台上出现家乡父老的身影。看到他们打出的“小亭,家乡父老欢迎你回家”的横幅时,赵松高、陈建华夫妇放声痛哭:“女儿,我们回家了!”
不忍看你灿烂的容颜
昨日下午2时,K112次列车距上海南站已是咫尺之遥。
前日上午10时13分,列车从贵阳开出,疾行一夜后,满眼不再是绵绵青山,护送小亭回乡的亲人队伍,离吴侬软语的山水又近了一程。
赵松高和陈建华依然沉默着。赵松高有时低着头,有时心事重重地看向窗外;陈建华则把头倚在手肘上,眼眶红肿。昨日凌晨2时,疲倦的赵松高头挨着小亭的遗像,沉沉睡去。
昨日上午11时许,本报记者上网浏览关于小亭的新闻报道,小亭的大伯、舅舅、姑父等人立即围了上来,“中央电视台播了我们小亭的消息?”“北京卫视也放了?”“这是你们的报道吗?”
赵松高也缓缓站起,撑着座椅盯着笔记本电脑的屏幕。看到新闻视频中出现女儿的笑脸时,他一下子又跌坐下去,不一会儿传来轻轻的啜泣声。
几位亲戚无声散开。小亭的舅舅陈传平低下头,悄悄地抹眼泪;陈建华没敢过来看,已经在另一排座位上咬着嘴唇哭,小亭的表姐陈翠亭紧紧抱住她安慰。
贵州的大山虽然远去,但对小亭的爱与痛,却在他们的身上如影随形,从未远去。
而与此同时,一支迎接的车队,载着如皋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谢新民等40多名家乡父老和10多家媒体记者,已抵达上海南站。他们将在这里,让小亭的亲人们第一时间感受到家乡的温暖。
当手握住手,心就跳在一起
站台出现家乡人的身影
下午2时08分,K112次列车稳稳停在上海南站,两条迎接赵小亭的横幅映入眼帘。“他们是来接我们的吗?”赵松高诧异地问。这个老实巴交的江苏男人颤抖了一下,大颗大颗的泪珠顺着脸庞滑落下来。
记者从车窗看到,如皋的乡亲们佩戴白花,拉着黑底白字的横幅:“小亭,如皋人民接你回家。”小亭的初中同学也带来一捧白菊和一条自制的横幅:“小亭,我们来接你了。”几名拉着横幅的女生看到赵松高的身影,顿时红了眼圈。“小亭,妈妈带你回家……”陈建华走下火车,一见到家乡人,泪水奔涌而出。
小亭的初中同学纪志玲将一束白菊送给赵松高,他当场抱着和女儿一般年纪的纪志玲,放声痛哭。一些走远的乘客,被哭声感染,回头拍下这悲伤的一幕。身材魁梧的如皋市广播电台记者刘艺伸手抹去眼角的泪水,好几位女记者也悄悄掏出纸巾假装擦眼镜……
为了迎接小亭归来,上海南站破例为赵松高一行开放了绿色通道,但这500多米的路程,依然走了十多分钟。最后,小亭的父母登上一辆悬挂黑纱的面包车,而小亭的好朋友们在车前向她鞠躬:“小亭,马上就要回家了,不要害怕,不要担心,我们会一直陪着你……”
伫立是一种怜爱的姿态
你没有冷冷清清回来
小亭没有冷冷清清地回来。家乡父老用伫立的姿态,让如皋跳动温情的脉搏。一路相迎,一路相随,一路相送,他们的泪水也流了一路。
下午5时许,车队驶近如皋东陈高速路口,远远就看见绵延500多米的万人迎接队伍。数不清的横幅、摩托车和汽车,自发赶来的市民陆续向这里聚集,烈日下,他们已经等候了3个小时。他们戴着白花、手捧素菊,拉起迎接小亭的横幅。“小亭,家乡志愿者接你回家”、“小亭,你是天堂里最美的”等字样,在田野的风里起伏。
绿叶义工组织的42名义工,穿着整齐的绿色队服,站在队伍的最前面。队员“一江秋”说,他曾去过东湖和武汉大学,喜欢这所水边的学校,也被小亭的故事触动,如果下次再去武汉,他还会去武大走走。如影风行车友会的石先生追着车前进,他告诉记者,虽然没机会表达自己的心意,但他已经在心底反复对小亭的父母承诺:“您的女儿走了,还有我们,我们都是您的儿女!”还有如皋团市委、西祠胡同如皋老乡会……数十支队伍及自发赶来的群众,久久围在路边。
赵松高简直是喊着说:“感谢家乡父老乡亲!”陈建华捧着小亭的骨灰一下车,就痛哭着跪倒在地,向乡亲们致谢。
车队继续出发后,还有许多志愿者自发驾车形成绵延1公里的长队,追随着护送小亭的车队,前往小亭家中。
小亭曾经走过的路,现在就在赵松高和陈建华的脚下;与女儿一同看惯的熟悉风景,现在又来勾起这对父母最想忘记的伤痛。
回到这片熟悉的风景
你看你看,他们都来了
车队沿着如皋市区前行,到处是熟悉得倒背如流的风景,如今却少了女儿的身影。
赵松高点燃一支烟,平复激动的情绪。他告诉记者,他本来不吸烟,但是为了排遣痛苦,最近几天开始吸了。说话时,他猛然吸了一口,缓缓吐出烟雾,好像这样,心里的压抑和痛苦就会随轻烟而消散。
在如皋中学两旁,数百名认识和不认识小亭的师生,整齐地列队向车队行注目礼。校园里的教学楼雄伟壮观,一直成绩优异的小亭,曾在这里迎接同学们羡慕的目光;而现在,她再次经过学校,听见的却是学弟学妹们带着哭腔的呼喊:“赵小亭,欢迎回家!”
在陈建华工作的元升太阳能厂门前,500多名员工臂挽黑纱,迎接同事的女儿,厂里的保安穿着雪白的制服,帽子像军人一样放在手上,肃穆而立。曾几何时,小亭是厂里职工的“开心果”,是大家宠爱的对象。而现在,她的笑容却冲决叔叔阿姨们悲伤的堤防,让他们与陈建华抱头痛哭。
附近的村民站在推土机上,从高处远远望一眼那辆披着黑纱的汽车。这些老乡,都曾摸着小亭的头,称赞她懂事。而现在,她的纯真让人们的悲伤在广袤的田野蔓延。走在路上的行人、车辆,纷纷停了下来,默默为小亭让路。
赵松高已经激动得无法言语。他上下嘴唇剧烈地碰撞,却发不出一个字的声音。他与妻子只能在车中不停挥手,或者下车后紧握住前来迎接的街坊邻里的手不停晃动,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暮色渐渐袭来,田野里慢慢浮起一层白雾。如皋这座充满生机的小城,笼上一抹温暖的夕阳。在那样的夕阳里,一个灿烂微笑的女孩掠过街头,穿过被眼泪打湿的空气,融入了人们注视的目光里。(楚天都市报 特派记者范宁 黄珍 摄影/见习记者胡九思 戈昊怡 发自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