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导管未闭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因为家里太穷,小梦瑶一直没有机会摆脱动脉导管未闭带来的健康隐患,直到她有幸搭上“让心跟爱一起走”大型心血管病民生爱心救助活动的列车,成为幸运者之一,她在活动唯一救助单位——河南弘大心血管病医院,终结了这个与生俱来的病魔。 □今报记者 万道静 通讯员 许文强
1小时,终结7年先心病
5月31日下午3点多,开封兰考县闫楼乡的小梦瑶(化名)在父母和舅舅的陪伴下病愈出院。玩具熊、花衣服,今年的儿童节前收到的礼物,让小梦瑶开心极了,她说:“都是叔叔阿姨们送的。”这些叔叔阿姨就是河南弘大心血管病医院的医护人员。
短短几天住院时间,小梦瑶告别了伴随她7年的动脉导管未闭。“小梦瑶是5月26日来住院的,28日我给她做了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我省心内科知名专家、河南弘大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刘怀霖一边告诉记者,一边在小梦瑶爱心救助的单子和出院手续上签字,“手术过程:麻醉半个小时、手术操作半个小时,总共就用了1个小时左右。”
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心病,约占先心病患儿的20%,发病率还是比较高的。“在检查中,小梦瑶因为动脉导管未闭,已出现肺动脉高压的苗头,二尖瓣轻度关闭不全,介入封堵后,病灶解除,这些会慢慢恢复。”刘怀霖告诉记者。
太穷,一直没钱治先心病
太穷!住院时,小梦瑶没有零食、没有漂亮衣服、甚至连饭钱都付不起。医护人员看着非常心酸,除了买玩具、买衣服外,他们还会给小梦瑶买吃的,在医院免除她的手术费和部分材料费后,又自发给她捐助了一些住院期间的生活费。
在小梦瑶出生不久,因感冒发烧就诊时,当地医生就发现她的心脏杂音非常明显,经进一步诊断确定为动脉导管未闭。凡是先天性心脏病就应尽早治疗,但因为家庭贫困挡住了治疗之路。
这个家庭,母亲先天4级肢体残疾,只能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父亲也是3级肢体残疾,却是家里的生活支柱。不仅耕种着仅有的7分薄田,还要养活小梦瑶姐弟3人。农闲时,父亲外出打工,打工期间干着常人难以承受的脏活、累活,4个月个人花费竟然不到200元钱。
全家靠着父亲低保、艰辛打工以及亲戚们的资助艰难度日,3间破旧的瓦房,时常外边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对于普通家庭不算贵的手术费,对于小梦瑶的家庭,好像天文数字,治疗一拖再拖。但小梦瑶却始终有一个梦,梦想着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正常地奔跑、玩耍、学习。善良的外公心疼外孙女,不顾年事已高,起早贪黑忙碌,患有高血压,却从不舍得吃药,一点一点攒钱,1个月前,终于累倒在地里。“我们医院去当地义诊时,了解到小女孩的情况,非常同情,就告诉她快参加爱心救助活动。”刘怀霖说,“虽然弘大是民营医院,但是也应彰显其公益性,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不能变,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是我们的目的。”
介入,让治疗变得容易很多
5月28日,在局麻下,给小梦瑶做了动脉造影,准确显示了未闭动脉导管的长度、宽度后,为她选择了合适的封堵器,在影像指导下经右侧股静脉送至动脉导管未闭处。“封堵器是由记忆合金——钛合金制成的,它可以缩得很小,经很细的导管输送,在动脉导管未闭处释放封闭缺口。”刘怀霖说,“小梦瑶未闭的动脉导管有5毫米,我们选择了10毫米的封堵器。”
刘怀霖告诉记者,动脉导管未闭以前是开胸手术,现在通过介入治疗,创伤非常小,术后恢复也很快。小梦瑶术后休息两天就开始正常活动了。
动脉导管未闭是在降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它在胎儿期是人人都有的生理结构。新生儿出生后第一声啼哭,肺循环一建立,动脉导管就失去功能。一般出生后20小时左右,动脉导管就开始闭合,逐渐变成韧带。如果患儿经专科医师诊断无闭合的可能就必须手术治疗,如今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可接近100%,术后几乎不复发,随着介入材料的国产化,手术费用也不太高。
这种病,小的时候能根治
“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符合先心病的特点,小时候能根治,成年后不好治,一旦肺动脉高压将会对健康有严重影响。”刘怀霖说,“动脉导管未闭出现的原因可能是遗传基因缺陷,也可能是胎儿期病毒感染,总之是某个环节发育异常。”
动脉导管未闭是最常见的先心病之一,女性高于男性。如果不及时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如肺动脉压超过主动脉压,就可能引起心功能不全。
如今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年龄,随着手术方式和介入材料改进,已降低到半岁以内。“介入治疗一般采用经动脉、静脉操作,但因为儿童动脉发育未成熟,穿刺容易导致动脉损伤。”刘怀霖说,“现在我们对幼儿仅采用经静脉穿刺治疗的方法,可以降低血管并发症,还能把手术年龄提前,使孩子及早根治,不延误病情。”